所在位置:首頁 > 網站頭條 > 正文

歷史文化源流 | 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替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
摘要:百年的歷史如同一面輝光四射的鏡子,可以跨越時空、歷久彌新,能夠映照現(xiàn)實、遠觀未來,讓我們看清楚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在新的征程上再接再厲,奮勇向前。

歷史文化源流 | 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替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xiàn)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徵是唐朝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性格剛直、敢于直諫著稱,其言論多見于《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死后,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明白興衰更替,用人作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現(xiàn)在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鏡子。”

  到了北宋,歐陽修等人編撰《新唐書》對此略有修改:“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行文略有出入,大意則無差別。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重史的傳統(tǒng)——用悠久的歷史觀照現(xiàn)實、走向未來。史學傳統(tǒng)可以說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結構的基本要素,而且這種傳統(tǒng)內化成為深沉含蓄、厚積薄發(fā)的力量。

  中華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從甲骨文、金文、《尚書》《左傳》,到司馬遷《史記》為代表的二十四史等,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究其因,一是中國人強烈的歷史文化自覺,認識到史學的重要性;二是歷朝歷代都有開館修史的制度和機構支撐。

  至少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濃厚的重史傳統(tǒng),在歷史中追求不朽,同時史家以高度的精神自覺完成典籍記載傳承。我們熟悉的先秦歷史散文,就是在史官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漸進產生并成熟起來的。其中,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保存了上古歷史文獻和事跡,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渡袝返拿郑褪?ldquo;上古帝王之書”,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后世都產生了經典影響??鬃油砟?,決定把自己的所學編寫成書,流傳后世。孔子最用心的事業(yè)之一,就是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當時孔子已經七十多歲。由于孔子編寫非常用心,他的弟子子夏在整理時,竟發(fā)現(xiàn)一個字也改不動。對此,孔子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思是只有通過《春秋》這部書才能知道他的思想和見解。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歷史,不僅是傳統(tǒng)更是制度。據《呂氏春秋》記載,夏代就已經設置了史官。商周時代,甲骨文中頻頻出現(xiàn)“史”“冊”“尹”等字?!墩f文解字》對此解釋:“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也就是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老子,就曾擔任周代的藏室史一職。

  史書是中華文明連續(xù)發(fā)展的歷史記錄,比較全面地反映不同時期的風貌,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各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產物。

  往來成古今,歷史接力棒不斷傳承,交到了中國共產黨手中。站在百年的重要歷史節(jié)點,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既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也是一部不斷創(chuàng)造奇跡的輝煌史。

  我們黨的百年歷史更是一部精神構筑史,歷史從哪里開始,精神就從哪里產生。100年來,我們黨鑄就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和刻印在人類史上的鮮明足跡,在歷史的時空中立起不朽的豐碑!

  對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來講,百年只是宏偉事業(yè)的開始,只是新的華章的序幕。我們立志于千秋偉業(y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百年的歷史如同一面輝光四射的鏡子,可以跨越時空、歷久彌新,能夠映照現(xiàn)實、遠觀未來,讓我們看清楚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在新的征程上再接再厲,奮勇向前。

“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習近平情系歷史文化遺產的故事
深度關注丨筑牢人防領域反腐地基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