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頁 > 清廉之窗 > 基層風采 > 正文

家風故事 | 老家的好規(guī)矩

作者:李緒君
來源:恭城縣紀委監(jiān)委
摘要:中元節(jié)前,老家族上的滿公突然病故,他是無兒無女的“五保戶”,舉行葬禮是個難題,如果等向政府部門申請到撫恤款再安葬,時間肯定是來不及。族上幾個骨干人員開了一個碰頭會,決定全族每戶人家捐資八百元,為滿公舉辦簡補的葬禮。

  中元節(jié)前,老家族上的滿公突然病故,他是無兒無女的“五保戶”,舉行葬禮是個難題,如果等向政府部門申請到撫恤款再安葬,時間肯定是來不及。族上幾個骨干人員開了一個碰頭會,決定全族每戶人家捐資八百元,為滿公舉辦簡樸的葬禮。我得到老家族人的通知后,馬上請假趕赴老家捐資并參加了滿公的葬禮——扶貧助困,撫恤孤寡,是老家的好規(guī)矩之一。

  老家的好規(guī)矩還有蠻多呢!

  譬如:維護集體資產(chǎn),禁止私人貪占。還譬如:村務公開,接受監(jiān)督。

  鑒于老家村中種種好規(guī)矩的長期沿襲,我請教族中老人,族人四公說,我們的祖上從北方過來已有一千多年,我們的村莊建村估計近四百年了。村上好習俗自古就沿習到今天,你去村中祠堂看看中廳墻壁那兩塊碑刻就能明白了。

  祠堂中大清同治九年庚午歲(1870年)所立石刻開篇明理:“恐先人遺訓,聽之或有不聰;前代遺規(guī),遵之或有不恪。將何以上承先祖、下啟后人乎?用是合族同建宗祠,共申祖訓。謹將規(guī)條備列于后”——可見,村中族規(guī)在先祖和家族世世代代演繹中已經(jīng)形成,修建祠堂的同時,就把這些祖訓族規(guī)在祠堂里部分概要式明確下來,刻石為記,并鑲嵌在墻壁中。

  對孤寡老人的殯葬,祠堂石刻早有條規(guī):“族中貧富不一,如有貧窮孤獨病故者,在祠內(nèi)出錢二千文作棺木之費。殯葬等事由合族人湊辦。”——可見修建祠堂當時,就預鑒于全族貧富不可能完全一樣的情況。假使特別貧窮或者鰥寡孤獨的人去世了,就在祠堂共有財產(chǎn)中拿出兩千文銀兩,作為為死者購買棺木的費用。殯葬等后事由全族義務出人出力一起辦理。

  往事越千年,良俗傳后世。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以村中的公序良俗、良好規(guī)矩教育和要求后輩。日積月累,耳濡目染中,晚輩從中受到啟迪,養(yǎng)成了不少好習慣。一次,剛上小學的小兒子放學回家途中,小路旁邊的一間簡易棚舍內(nèi),傳出一位癱瘓臥床老奶奶的凄婉求助聲。小兒子近前一聽,原來是老奶奶干渴難耐,親人又不在身邊,只能求助于路人,但小孩年幼,有畏懼心理,不敢進屋內(nèi),他急忙跑回家中,拉著媽媽回到小屋,給干渴的老奶奶喂水。

  家風是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風氣;家風是一種無聲的教誨、無言的囑托、無痕的傳承,是最基本、最經(jīng)常、最具有影響力的正能量教育。作為紀檢監(jiān)察干部,把這種優(yōu)良的家風傳承到工作中,帶給群眾正能量,真正做到為群眾服務,才能把這種精神財富永遠的傳承下去,才能更好地發(fā)揚光大。

鏡頭|大美八月
家風故事 | 山腳的梅花樹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