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頁 > 新聞廉播 > 正文

為政貴在公而忘私

作者:曹麗萍 馮曉霞
來源:廣西紀檢監(jiān)察網
摘要:“不私,而天下自公”,出自東漢馬融的《忠經》,意指如果能秉公辦事,不懷私心,天下百姓自然也就一心為公,天下也自然變得公正,強調秉持正確公私觀的重要性。

  “不私,而天下自公”,出自東漢馬融的《忠經》,意指如果能秉公辦事,不懷私心,天下百姓自然也就一心為公,天下也自然變得公正,強調秉持正確公私觀的重要性。

  政在去私。“天下為公”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政治追求,是歷代仁人志士為之不懈奮斗的社會理想。西晉傅玄《傅子·問政篇》中提到:“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公道亡則禮教無所立”,意指對于為政者而言,一個基本的品質就是“去私心,行公義”。戰(zhàn)國《韓非子·飾邪》也說:“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如果自私自利之風盛行,國家必將大亂。如果大公無私之德盛行,國家必定安定治理。所以,治理國家必須公私分明。這是戰(zhàn)國時著名法家韓非子的治國理論。在韓非子看來,治國必須“明于公私之分”,并“去私恩”,大公無私,這是“人主之公義”。只有公私分明,才能實現政令暢通,“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公義則治。公所指代范疇中的江山社稷、家國民族這樣的整體利益,私所代表的利益并不是中國人的第一追求。北宋名臣包拯,一心為民,清廉公正,是鐵面無私、正直無畏的典范,深得百姓擁戴?!渡袝?middot;洪范》箕子認為,為政者不偏向自己的親人,不袒護自己的朋友,治國的理想政治就是寬廣和平坦的;不悖逆,不傾斜,治國的道路就是正直的。也就是說,當政者只有堅持公心,不偏不倚,不悖逆,不傾斜,國家才能治理有序。古往今來,能否做到秉公去私,是檢驗為政者胸襟格局的試金石,也是照鑒王朝興衰成敗的鏡子。

  私義則亂。《呂氏春秋·季冬紀》有云:“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意思是帶著私心去看問題,就會使眼睛什么也看不見,帶著私心去聽,就會使耳朵什么也聽不見,帶著私心去考慮問題,就會使心狂沒有準則。由此可見,在公事上懷私心,必然判斷受阻,有局限,會喪行悖德。近年來,落馬的官員中,有為個人愛好而來者不拒者,有為配偶子女的生意而出面站臺者,也有為朋友老鄉(xiāng)的請求而破例照顧者。凡此種種,莫不是將個人利益凌駕于公眾利益之上,將私義擺在了公義之前,不僅破壞了當地的政治生態(tài),而且嚴重侵蝕了我們黨執(zhí)政的群眾根基。

  古人云: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做人做事,凡以私利為出發(fā)點的,沒有能走得長久的,從古至今莫不是這個道理。作為黨的干部必須做到大公無私,充分認識到只有秉公用權、為民服務,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才能走好人生路,不斷推進事業(yè)發(fā)展,不斷鞏固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桂林市紀委監(jiān)委)

桂林:變“上訪”為“下訪”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桂林:“臨時黨支部”筑牢巡察戰(zhàn)斗堡壘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頂部^